依违两可的成语故事


依违两可

拼音yī wéi liǎng kě

基本解释依:赞成;违:反对;两可:二者都可以。指对问题态度犹豫,没有确定的意见。

出处《明史 方从哲传》:“举朝力争,从哲依违两可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依违两可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依违两可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积不相能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吴汉传》:“君与刘公积不相能,而信其虚淡,不为之备,终受制矣。”
忧喜交集
鼠凭社贵 南朝 梁 沈约《恩幸传论》:“曾不知鼠凭社贵,狐藉虎威,外无逼主之嫌。”
回光反照 元 杨暹《刘行首》第三折:“阳台雾锁,楚岫云遮,弃 归生,回光返照。”
乐道好古 《孔丛子·公仪》:“鲁人有公仪体者,砥节厉行,乐道好古,恬于荣利,不事诸侯。”
疙里疙瘩 清·郭小亭《济公全传》第五回:“滋着一脸的泥,破僧衣,短袖缺领,腰系丝绦,疙里疙瘩,光着两只脚,拖一双破草鞋。”
飞檐走壁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6回:“这个人本来是一个飞檐走壁的贼。”
专心一志 先秦 荀况《荀子 性恶》:“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,专心一志,思索熟察,加日县久,积善而不息,则通于神明,参于天地矣。”
骨肉之亲 闽剧《钗头凤》:“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,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。”
罪上加罪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7卷:“见今县里告下忤逆,如今又打 小四,罪上加罪。”